父母先改變自己,小孩才會改變行為

父母先改變自己,小孩才會改變行為

近日,接連在公共場合目睹兩位年輕母親對孩子管教的情景,讓我對教養方式產生了許多感觸。
第一個場景是在火車上,
第二個則是在中醫診所,兩位母親都面對一歲多的孩子不斷探索世界的好奇行為,
但卻因孩子「不聽話」而以打罵作為管教方式。
這些場景勾起了我過去帶孩子時的回憶,也讓我重新思考,面對孩子的「頑皮」,
我們是否可以用更理性的方法應對。

 

火車上的年輕父母與一歲多的小孩

一對年輕的父母帶著一個一歲多、會走路但還不會說話的小孩一起搭火車。
孩子坐在媽媽的腿上,充滿好奇地扭來扭去,不時試圖下地探索。
媽媽則緊緊抓住他,不斷說著:「不可以下去、不要亂動、不可以舔窗戶。」
這些話重複了很多次,但孩子似乎完全沒放在心上。

後來,媽媽開始生氣,語氣也變得嚴厲起來:「你怎麼都講不聽,就跟你說不要這樣了,你有沒有在聽?不聽媽媽要打囉。」
隨即,她拍了孩子的小手和大腿。
可是,這個年紀的孩子因為好奇心旺盛,即使被打罵,依然故我,繼續嘗試探索周圍的一切。
媽媽只好更緊地抓住孩子,試圖限制他的動作。

 

診所裡的媽媽與活潑的小男孩

第二個場景發生在診所。那天下午,中醫診所的人特別多。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一個同樣是一歲多、只會發出「恩恩啊啊」聲音的小男孩,正在候診。小男孩非常好動,四處亂走,還想按診所裡的各種按鈕和設備。媽媽跟在他身後,不斷制止他的行為。

當小男孩跑去玩飲水機時,媽媽終於忍不住大聲斥責:「你為什麼都不聽話?為什麼要按這個?按到熱水怎麼辦?怎麼都講不聽!」
她反覆問著「為什麼」,卻沒有得到任何回應。後來,媽媽一氣之下大力打了孩子的小手,孩子起初沒有哭,依然跑到其他地方想按其他設備。
於是,媽媽更生氣了,再次更大力地打了孩子的手,直到孩子的手紅了起來,才終於哭了出來。
這時,媽媽稍稍冷靜了一些,抱了抱孩子,但沒有說任何安慰的話。
過了一會兒,媽媽取了藥,對孩子說:「跟阿姨說掰掰。」
孩子卻沒有任何反應。
媽媽接著說:「等一下帶你去投糖果。」
這時她的朋友在旁邊開玩笑地說:「怎麼這麼現實!」
估計是孩子之前很有禮貌地說了掰掰,讓人覺得又有趣又好笑。


有一種髒,叫父母覺得髒


記得在兒子嬰兒的時候帶他去親子餐廳,我兒子也是亂舔窗戶,還舔了一大片,
直到某個媽媽跟我說「妳的小孩在吃窗戶」我才去把他抱過來,
但也沒有生氣,也沒有罵他,因為心想「吃都吃了,有問題再去看醫生吧」
(台語說的,垃圾吃垃圾大的概念)。

看著這二個媽媽對待孩子的教養方式,心中引發許多感觸,這些場景對我來說都似曾相似
(雖然回想起來我好像是沒有在公共場所這樣一直講小孩,大都是在家裡)。
我也曾經打罵過小孩,講一些小孩或許也沒辦法回應的道理,對於這階段的小孩,真的是又愛又恨,
但在當下接受旁人的眼光,或是自己的心裡急了,
對小孩就會有一種「你趕快給我安靜乖乖坐好就好」的想法,
但我們都忘了,對孩子來說,這是一個新的世界,有幾千幾百種好玩的東西等著他們去探索,
一些我們都認知很平常很簡單的常識與概念,小孩完全不懂。
例如像沙子不能吃這種正常人都知道的。

記得在兒子一歲多會走路但還不會說話的年紀時,對很多事的執著度都「非常」的高,
光是為了要喝奶不吃飯這件事,就常常半夜跟他僵持半小時以上。
以前會認為,只有自己的小孩這麼難搞,後來當書看得多了,別人的例子聽得多了,
才發現,原來每個相近年紀小孩的行為都大同小異。

 

理性應對孩子的行為:提前準備與引導

如果我們能提前預見孩子可能的行為,並做好準備,許多情況其實是可以避免的。例如:

  1. 搭乘大眾運輸時的準備
    若要帶小孩搭火車等長途交通工具,可以準備他們喜歡的玩具、零食或書籍,讓他們專注於自己的活動。如果孩子喜歡啃咬物品,準備適合的固齒器或可咬的玩具也是不錯的選擇。稍大的孩子則可以透過觀察車窗外的風景來學習,這既有趣又能讓他們保持安靜。

  2. 面對飲水機的誘惑
    若孩子對飲水機充滿好奇,可以選擇按出少量熱水,讓他們感受水溫的燙手。這種經驗性學習能讓孩子更直接地理解危險,進而避免再次嘗試。而不是僅僅用「不可以」來阻止,因為「危險」對於小孩子來說是一個抽象概念,他們需要親身感受來學習。

 

避免語言傷害,學會有效溝通

打罵固然是情緒失控時的表現,但語言中的負面影響卻往往被忽視。
如果我們在教養中經常使用「每次」「都」這類絕對化的詞彙,或者不斷重複「為什麼要這樣做?」這類提問,孩子的心理壓力可能會大大增加。小孩在學齡前的語言表達能力尚未完全發展,他們可能無法清楚解釋自己的行為動機,甚至有時行為本身就沒有特定的「為什麼」,只是單純的好奇心驅使。
因此,我們應該學會調整語氣與用詞,避免給孩子過多的負面情緒壓力。
同時,在孩子犯錯時,先嘗試以同理心理解他們的感受,再用簡單明確的方式與他們溝通。

 

教養是對父母情緒管理的考驗

正如一本教養書中所說:「會用打的方式,是因為大人自己也沒辦法了,所以只好用打的。」
這句話點出了打罵背後的原因——父母的無力感。當我們的情緒控制失衡時,自然無法以理性的方式解決問題。
其實教養的真正挑戰,不僅在於引導孩子,更在於父母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,保持冷靜與理性。

當孩子不遵守約定時,我會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「不守約定的後果」:如果他們說好要午睡卻沒有做到,我會取消他們的玩具獎勵或活動機會,讓他們明白父母也可以不履行約定。
這種方式比單純的責罵更有效,因為它讓孩子從結果中學習規則的重要性。

 

理性溝通帶來更少的哭鬧

當我改變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後,發現他們的哭鬧次數明顯減少了。
不過,這種改變並不容易,尤其是在時間緊迫、情緒高漲的時候,仍然需要極大的耐心與克制。
用理性的方式與孩子溝通,確實能讓他們更願意配合,
但這背後依然需要父母的不斷練習與反思。

 

結語:教養的核心是理解與耐心

教育孩子的過程,是一場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旅程。
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其原因,而父母需要做的,是耐心觀察、理解並引導。
雖然教養的過程中充滿挑戰,但當我們看到孩子因為我們的努力而逐漸成長與進步時,那種成就感將成為我們繼續前行的動力。

在教養的路上,期待著最有效的方法可能並不現實,但我們可以學會更好地理解孩子,
並用心與他們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,這才是教養中最珍貴的智慧。
 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