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輕,並不能當成不積極的藉口:選擇才是最重要的能力

年輕,並不能當成不積極的藉口:選擇才是最重要的能力
 

在職訓班的教學經驗中,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學生,從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到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學員,各自帶著不同的背景與目標。特別是 20 幾歲的學生,他們有的剛從大學畢業,或是高中畢業後選擇不繼續升學。他們對未來的態度與行為模式,常讓我產生許多觀察與思考。

年輕世代的迷惘與選擇

許多大學生或年輕人似乎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明確的方向,也缺乏積極的態度。
他們可能在課堂上放空、不主動練習,甚至在學習時分心上網娛樂。這些行為並非代表他們沒有能力,而是讓人思考:這是否真的是他們想要的?
亦或是家庭環境與教育方式影響了他們對學習與未來的態度?

當然,作為老師,我不會強迫學生改變,畢竟,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。
然而,若他們能調整自己的心態,或許能為未來帶來不同的結果。
曾與年長的學生交流時,經常聽到「他們還年輕,不知道自己要什麼」這類的說法。
但在我看來,18 到 20 歲的年紀或許還無法清楚知道「想要」什麼,但肯定能夠明白「不要」什麼。因此,「不知道自己要什麼」不該成為消極不作為的藉口。

「想要」、「需要」、「必要」與「不要」的區別

1. 想要 vs. 需要

幼兒在 3-6 歲時,通常分不清「想要」與「需要」,
他們只知道「我想要」什麼,例如吃糖果。但這是否是他們真正的「需要」?
如果沒有糖果,他們依然能健康成長。因此,從小家長就需要幫助孩子理解,「想要」與「需要」是不同的。

2. 何謂「必要」

進入小學後,孩子開始接受義務教育,這時應該學會理解「必要」的重要性。
例如,學習讀書寫字可能不是「想要」的,但它是「必要」的,因為未來在社會上,這些基本能力至關重要。
我希望孩子們能明白,人生中許多事情無法選擇是否要做,但可以選擇用什麼心態去做。

3. 「不要」的真正含義

「不要」是一個關鍵的決定,它背後往往伴隨著一連串的「必要」。
當我們選擇「不要」被壓榨,決定創業時,就必須面對許多挑戰,例如學習財務管理、行銷策略、經營模式等。
這些事情不能逃避,因為我們選擇了「不要」,就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。

同樣地,在職場上,當面對不合理的待遇或不尊重的行為,例如性騷擾或剝削,有些人可能因為害怕影響工作前景而不敢說「不要」。
然而,不拒絕只會助長對方的行為,甚至讓自己陷入更糟的境地。因此,勇敢說「不要」,並承擔後續責任,是一個人邁向成熟與獨立的重要過程。

有些時間是用來「浪費」的?

曾經有人說:「有些時間是用來浪費的。」這句話我部分認同,也部分不認同。
年輕人確實有本錢去探索人生,但過度「浪費」可能會消耗掉自己的資本,就像通貨膨脹讓財富不知不覺間流失。

然而,「浪費時間」並不等於無意義的消耗。
適當的休息、旅行、放空,或者純粹做自己喜歡的事,這些並非真正的浪費,而是調適與思考未來的必要過程。
如果我們能夠在這些空檔中找到真正的熱情與目標,那麼這段「浪費的時間」實際上是值得的。

教育的影響與人生態度

從小培養良好的思維方式,將對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。
我很感謝我的父親,他從小就灌輸我許多人生觀,例如:「積極進取」、「懂得思考」、「不要被利益蒙蔽雙眼」。
這些觀念在當時或許讓我不以為然,但隨著時間推移,它們確實在我人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
我們或許無法決定人生的所有細節,但可以選擇面對人生的態度。希望每個人都能在迷惘中找到自己的方向,積極思考,勇敢選擇,讓未來的自己不會後悔當下的決定。

共勉之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