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孩子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學習模式?從小學程式的重要性

你的孩子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學習模式?從小學程式的重要性

故事是這樣的,最近在上課的時候,我遇到一位學生,他大約 20 歲,正在學習網頁相關的技術課程。
他的學習態度非常認真,不僅在課堂上專心聆聽,回家後也會額外觀看影片補足不懂的部分。
然而,當學習到程式設計時,他卻遭遇了極大的挫折感。經過了解,我發現問題的根源其實來自於他長期以來的學習方式。

 

你的孩子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學習模式?

這位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典型的「從基礎把所有的東西都學會後,才開始進行應用」。
這種學習方式乍看之下似乎合理,但在現今快速變化的世界中,反而成為了一種阻礙。
他習慣於把所有知識系統化地從零到一學完整,然後才願意動手實作。
但在學習資訊領域或是電腦相關技能這種需要靈活應變的領域,這樣的學習方式往往會讓人感到無所適從,甚至因為無法快速看到成果而產生強烈的挫敗感。

 

傳統補習班如何影響孩子的思考能力?

究其原因,我發現這與他從小的學習經驗有很大的關係。
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中,許多孩子從小學就開始補習,補習班的模式通常是老師講解、學生跟著學習、練習標準題型,最終目標是通過考試。
然而,這樣的學習方式培養的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能力,而是純粹的「記憶與重現」。
學生習慣於接受資訊、消化內容,卻很少真正動腦思考如何應用這些知識。

 

為什麼孩子該從小學習程式設計?

與此相對的是,程式設計的學習方式完全不同。
在寫程式的過程中,問題解決能力至關重要,因為幾乎沒有一條「標準答案」可以直接套用。
每個程式錯誤的發生,都需要開發者去分析整個系統的邏輯,找到錯誤的環節,並想出可能的解決方法。
這種思維模式是「發散性的思考」,也就是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,嘗試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,而不是單純的線性思考。

如果孩子從小學習程式設計,他們會更習慣於從專案的角度去思考,學會拆解問題,尋找解決方案,並從錯誤中學習。
他們會更容易適應現代社會的變化,因為他們習慣於「先做、再學」,而不是「先學、再做」。
這樣的學習方式培養的不只是技術能力,更是適應未來變動環境的關鍵能力。

學習思維比知識更重要!

在過去的教育模式中,學生往往被要求按照標準化的步驟學習,例如先背誦定義、熟記公式,最後才應用。
然而,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具有批判性思維、能夠靈活解決問題的人才。
如果我們能讓孩子從小開始學習如何面對錯誤、如何從錯誤中學習,那麼他們在未來遇到挑戰時,也能更快適應環境的變化。

對於那位學生而言,我建議他先嘗試改變學習方式,以目標專案導向來思考與學習需要的功能,不要害怕邊做邊學,而是從錯誤中累積經驗。
學習程式設計最重要的不是完美地記住每個語法,而是培養「面對問題、拆解問題、解決問題」的能力。
只要願意嘗試,他一定能突破目前的困境,並在未來成為一個更具適應力的開發者。

 

孩子學習的關鍵:勇於探索與思考

學習不應該是被動地接受,而應該是積極地探索。
當我們能夠改變學習方式,邏輯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成為孩子最大的競爭優勢。
如果希望孩子未來擁有更強的適應能力與競爭力,現在就開始鼓勵他們學習程式設計吧!

從小培養「解決問題」的核心能力,才能在AI時代不被淘汰!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