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參觀了一場桃園AI與機器人大展,我發現現今許多補教機構紛紛打著STEM教育的旗幟,以吸引家長的目光。所謂STEM,指的是科學(Science)、技術(Technology)、工程(Engineering)及數學(Mathematics)的縮寫。這些學科的結合本應啟發孩子的創造力與邏輯思維,但在台灣的教育市場中,似乎有被濫用的趨勢。凡是與創意、DIY設計、程式或科學稍微沾邊的,都被貼上了STEM的標籤。
身為父母,我們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,但對於學習方式與成效,卻時常陷入迷思。究竟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真正學有所成?而「快樂學習」是否如廣告宣稱般輕鬆美好?
「快樂學習」的迷思:輕鬆真的能學到嗎?
不少父母會說,希望孩子快樂成長,學校學到什麼並不重要。然而,「快樂成長」是否只是看似美好的假象?快樂其實是一種瞬間的感覺,當我們輕鬆達成目標時,那種愉悅是短暫的,因為未曾經歷挑戰與挫折,這種快樂缺乏深度與滿足感。
孩子學習的速度在童年期通常較快,因為他們對未知充滿好奇,對挑戰毫無畏懼。但隨著成長,孩子逐漸被父母與環境影響,開始懂得恐懼與退縮。當越來越多補習班標榜「輕鬆快樂學習」,我們不禁要問,輕鬆學真的能讓孩子掌握技能嗎?
就以學網頁設計為例,網上常見15小時速成的廣告,讓人誤以為短時間內可以成為專業設計師。然而,實際上,即使是職訓班的450小時課程,都無法保證完全掌握相關技能。因為扎實的學習過程需要長期練習與知識內化,輕鬆學習只是表面敷衍,難以達到專業。
辛苦不等於痛苦:關鍵在於內在動機
從旁人的角度看,孩子若長時間學習或努力工作,似乎很辛苦,但當事人是否真的痛苦?答案未必如此。例如,有人認為2歲的孩子去幼兒園是一種折磨,但事實上,孩子在學校可能玩得很開心,結交朋友、探索新事物,而哭泣只是短暫的分離焦慮。
真正的學習快樂,來自於內在動機的驅動。當孩子對某件事物感到興趣,並願意付出努力時,即使遇到困難也不輕易放棄。這樣的過程,讓孩子不僅克服挑戰,還能從中獲得成就感與學習的樂趣。
如何幫助孩子找到學習動機?
父母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。與其讓孩子逃避挑戰,我們應該引導他們理解學習的價值,並適時激發內在動機。以下是幾個實用的方法:
-
引發挑戰感
告訴孩子:「這個很難,但如果你學會了,就會變得超厲害!」這種激勵性的語言能鼓舞孩子嘗試新事物,提升信心。 -
陪伴與引導
在孩子解決問題時,父母可以適當地陪伴與提點,但不要直接幫忙完成。這樣孩子能學會自己克服困難,並從完成任務中獲得成就感。 -
觀察興趣與鼓勵探索
注意孩子對哪些事物特別感興趣,並提供相應的資源支持。例如,如果孩子喜歡機器人,可以讓他參加相關的工作坊或觀賞教學影片,培養興趣與能力。
成功的學習需要磨練與積累
學習的本質並不輕鬆,它需要時間的累積與磨練。那些看似快速成功的人,其實在背後花費了無數時間與努力。在我們熟練掌握某項技能之前,往往要經歷反覆的嘗試與錯誤,甚至面對挫折。
舉例來說,現在我們熟練地打字或騎腳踏車,但回想初學時,是不是經歷了很多跌跌撞撞的過程?正是因為經歷了那些不熟練的時刻,我們才有能力達到現在的水平。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,學習的快樂不僅來自於結果,更來自於突破自己後的成就感。
結語:幫助孩子接受挑戰,享受學習的過程
父母希望孩子快樂成長,這是無可厚非的,但快樂並不意味著逃避挑戰與挫折。相反,學會接受挫折並從中找到成就感,才是學習與成長的真正意義。
在陪伴孩子學習的路上,我們應該幫助他們找到內在動機,讓他們明白學習的價值,並鼓勵他們在挑戰中前進。快樂學習並非一蹴而就,而是努力與成長的副產品。
最後,我想與大家分享一句話:「成就感是學習最大的快樂。」希望我們都能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,幫助他們找到這份快樂與滿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