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為什麼大多數人不會學習?」揭開學習態度與方法的關鍵秘訣

「為什麼大多數人不會學習?」揭開學習態度與方法的關鍵秘訣

幾天前,我任教的Android職訓班順利結訓了。在這次的教學過程中,我嘗試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,也從學員的回饋中學到了許多關於學習態度與方法的啟發。這些心得不僅與職訓班相關,更適用於我們學習任何新知識或技能的過程。

主動學習的挑戰:從依賴到自主

身為一名講師,我深刻感受到傳統填鴨式教育對學習的傷害。在從小到大的學習環境中,我們習慣了老師傳授知識,卻缺乏主動學習的訓練。這種現象在職訓班的教學中尤為明顯。

在Android職訓班的第一堂課,我設計了一個較為自由的學習方式:先教學生使用中英文關鍵字搜尋,然後講解Android的基礎概念與工具操作,接著讓學員自行觀看網路教學,並嘗試完成一個BMI計算程式。課堂結束時,約有一半的學員成功完成,但在下課後,我卻收到班導的回饋:學生普遍覺得課程太像自學,缺少詳細講解,感到有些困難。

這次的經驗讓我意識到兩個問題:

  1. 習慣依賴講師:學員希望講師詳細講解細節,而不是自行探索學習。他們擔心接下來的課程都會採取這種「放手」的方式。
  2. 缺乏學習的主動性:即便是已經在職場工作一段時間的學員,也常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講師,這或許是過去教育環境中「被動接受」的結果。

 

學習的本質:練習與思考並行

學習是一個需要不斷練習與思考的過程,但可惜的是,許多人僅關注「完成任務」,而忽略了「如何做得更好」的思考。這使得學習停留在表層,無法內化為真正的能力。

回想我自學繪畫的經歷,當時並沒有老師指導,而是從漫畫著色書中臨摹起步,慢慢發展出自己的風格。我每天觀察、練習,並從繪畫書籍中汲取技巧。這段自學的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,學習不僅僅是重複的練習,更是對過程的反思與改進。例如,在某個技巧上,我會思考如何用不同方式表達,然後再嘗試,反覆練習直至熟練。

然而,在職訓班這種濃縮課程中,學員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探索與思考。他們更傾向於直接套用老師的範例,完成作業即可。但這樣的學習模式,缺少了對問題的主動思考與解決能力的培養,讓他們難以將所學內化為真正的技能。

 

如何引導自主學習:探索與篩選信息的能力

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學習資源隨手可得,卻也因為選擇過多,導致許多人不知如何開始。我常告訴學員們,學會篩選資訊是現代學習中至關重要的一環。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是,選擇那些自己「稍微聽得懂」的教學影片或文章,從中找到啟發,逐步提升對該領域的理解。

舉例來說,學Android開發時,我會建議學員從基礎概念開始,利用關鍵字搜尋網上教學資源,找到符合自己學習節奏的內容,逐步消化。這不僅能提高學習效率,也能讓學員建立起自主學習的信心。

 

學習心態的重要性:從興趣到持續進步

教育心理學指出,學習的興趣與內在動機是成功的關鍵。然而,隨著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,純粹的好奇心往往會被考試壓力所取代,學習逐漸變得乏味。羅胖曾在演講中提到,上學的目的之一是讓孩子「習慣乏味的事」。雖然這種說法有些悲觀,但也反映出學習過程中克服困難的重要性。

作為講師和家長,我逐漸明白,培養學習興趣與堅持不懈的態度同樣重要。無論是成人學員還是孩子,都需要經歷學習曲線最陡峭的階段——那種讀了、聽了卻依然不懂的挫折感。正是在這些時候,我們需要更多的鼓勵與指導,幫助他們走出迷茫期,找到持續進步的動力。

 

結語:學習,是一生的能力

無論是學習新技能還是增進知識,方法與態度決定了學習的深度與成效。學習的本質,不僅是累積技巧,更是探索與反思的過程。在教學中,我嘗試讓學員更多地參與探索與練習,但也意識到,需要平衡學生的期待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。

最後,對於所有正在學習路上的人,我有一個簡單的建議:找到那些稍微能聽懂的資源,持續練習與思考,逐步提升自己。學習從來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點滴累積的成果。希望每個人都能在學習中找到興趣與成長的樂趣,讓學習成為一生的能力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