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歲以下的小孩有沒有辦法自律?
答案是有,但很少數
自律這件事有時候連大人都很難做到(例如每天花點時間運動)
一個人要自律其實是需要非常強的內在動機的
否則就只能是他律
研究指出,自律與大腦前額葉皮質的發展有關,這一部分的成熟通常在約 25 歲時才會完成,因此在 12 歲之前,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仍然相對不足
。
對於 10 歲以下的孩子來說,要他們主動規劃時間、堅持完成任務並不現實。
研究顯示,12 歲以前的孩子主要依賴「他律」,也就是需要外在的規則與督促,才能建立行為習慣。
這意味著,家長在這個階段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。
孩子什麼時候會開始自律?
通常,孩子只有對感興趣的事情,才會展現自律。舉例來說,許多孩子每天都能準時打開電腦玩遊戲,甚至自動排好時間。但當面對寫作業、整理房間或背單字時,卻很難保持同樣的自律。
其實,大人也是如此。
當我們熱愛某件事,就算沒有人提醒,依然會主動去做。
但如果遇到無聊或困難的事,就容易拖延,甚至需要一些「逼迫」才能完成,
像是上班族可能要到業績考核前,才會加緊腳步衝刺。
對於沒有興趣的事情我們必須得用他律或是找方法來要求自己自律
或者是非得遇到嚴重後果時才有可能會要求自己自律
例如如果不努力準備作品集,可能就得不到工作,
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沒有辦法生活,
像這類的嚴重後果影響到生活才會要求自己一定要自律。
但也有不少人即便是長大了也很難做到要求自己。
自律是要養成習慣的,當然 越小的孩子越好教,
同時也需要有家長的鷹架引導。
如何幫助孩子從「他律」進階到「自律」?
自律並非天生,而是透過訓練養成的。
如果家長長期幫孩子安排好一切,沒有讓他們學會時間管理,為自己的安排負責,並且從生活小部分開始執行,
當孩子長大後,即使到了 16、17 歲,仍可能無法獨立規劃生活。
甚至當他們搬出去住後,可能會因為沒有人監督,而陷入過度放縱的狀態。
提升孩子自律的小方法(適合國小中年級以上)
這裡分享一個 「從他律進階到自律」 的具體方法,特別適用於暑假或長假期間,能幫助孩子學習時間管理,並減少對 3C 產品的依賴。
📌 準備兩本筆記本
✅ 一本是「規則記錄本」(家長用來設定規範)
✅ 一本是「孩子使用紀錄本」(孩子用來記錄自己執行情況)
📌 設定規則,讓孩子學習自我管理
- 家長列出 3 項希望孩子完成的學習目標(如閱讀 20 分鐘、數學練習 5 題、寫日記)。
- 孩子自己選擇 1 項感興趣的學習活動(像是畫畫、打球、學樂器)。
- 規劃每日 3C 使用時間,包含看電視、玩 Switch 或手機遊戲等。
- 完成一項學習任務,才可登記一次 3C 使用權。未完成則當天無法使用,直到補上學習進度。
- 將規則清楚寫下來,可以手寫或打字列印,貼在筆記本內,讓孩子一目了然。
📌 孩子的紀錄內容
- 日期與時間(讓孩子自己填寫)
- 完成的學習項目(可以用打勾的方式標記)
- 3C 使用時間、設備與內容(例如:「下午 3:00-3:30,Switch,玩《動物森友會》」)
長期訓練才能真正養成自律
當孩子習慣這個方式後,家長可以慢慢放手,觀察孩子是否能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,依然遵守規則。
這個過程需要時間,不可能一兩個月就能見效,甚至有時候還會「破功」。
但別氣餒,因為連成年人都需要長時間練習,才能培養穩定的習慣。
真正的自律來自內在動機
想讓孩子學會自律,最重要的是激發他們的內在動機,而不是只靠懲罰來逼迫。
在設計規則前,家長可以先了解孩子的興趣,這樣才能制定出合適的獎勵與懲罰制度。
此外,也需要持續讓孩子意識到,過度使用 3C 可能影響情緒與學習,並幫助他們理解,
3C 其實可以用來學習,而不只是娛樂工具。
培養自律不是短時間內能完成的事,而是一場需要耐心與方法的長期戰。
只要方法對了,孩子一定能逐漸從「需要提醒」,轉變為「主動自律」!